──改革開放40年臺州市區cpi發展歷程回顧
改革開放40年,臺州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物價監測的重要指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成為經濟增長和市場變化的晴雨表,較好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轉型期的各階段特點。40年以來,臺州市區cpi呈現出從高位運行且大幅波動到平穩運行的走勢,具體可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1978-1984年),改革開放初期,物價相對穩定階段
1978年開始,我國實施“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改革,其中價格改革首先從農產品價格入手,1979年大幅度提高了豬肉、牛肉、羊肉、魚、蛋、禽、牛奶、鮮菜等8種副食品的零售價格。另外,工業品價格的調整改革主要是調整紡織品等行業內部不合理的比價關系,逐步放開工業小商品價格,1981年和1983年初兩次大幅度降低滌棉布的價格,適當提高了純棉布價格。1984年以后,從調整農產品價格為主轉入調整工業品價格為主,并在電子產品、機械產品和部分化工、冶金產品中逐步推行了浮動價格。這一階段價格改革的步子邁得還不大,沒有突破單純完善的計劃體制框架,主要特征是調放結合、以調為主,市場價格運行較為穩定。
二、第二階段(1985-1990年),改革開放攻堅期,價格大幅波動階段
這一階段價格改革的重點是“調放結合,以放為主”,國家廢除農產品統購制度、取消計劃外工業品限價規定后,陸續取消計劃定價,國家定價的商品和勞務價格有了一次大規模的結構性調整,但由于社會總供需不平衡,引起價格震動,出現了建國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通貨膨脹周期。1987和1988年臺州市區cpi分別上漲11.8%和24.8%,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歷史高點。面對巨大的通脹壓力,中央迅即做出反應,臺州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對前期價格改革領域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治理整頓,放慢了價格改革的步伐。1990年通貨膨脹受到抑制,cpi回落至100.9,漲幅與改革初期相當。
三、第三階段(1991-1996年),改革波動期,第二次通貨膨脹階段
這一階段,價格改革重點由單一的“調放結合”模式轉向構建社會主義市場價格新體制。國務院有關部門管理的重工業品、輕工業品和農產品價格的權限進一步下放和放開,地方各級政府調整了一些商品價格和收費標準。國家出臺了多項財政、金融、外貿等措施,房地產、流通等與價格管理密切相關的領域迅速發展。這一時期,經濟發展有了新的增長點,社會經濟日趨活躍,出現了高投資膨脹、高經濟增長、高貨幣發行的“三高”發展模式,在這樣的經濟大環境影響下,受市場供應不暢和農產品緊缺等因素影響,多年積累的深層矛盾逐步釋放,cpi再次強勁上漲,出現改革開放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波幅最大的一次通貨通脹。1991-1995年的5年里臺州市區cpi年均上漲15.0%,其中頂峰是1994年上漲25.3%。1996年,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完善價格改革、穩定物價的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國家宏觀調控下由市場決定價格的經濟體制,當年臺州市區cpi回落至108.8。
四、第四階段(1997-2003年),曲折突破期,價格運行低潮階段
這一周期為價格運行低潮階段,出現cpi兩次連續兩年的負增長。由于前期物價連續多年的較快上漲,國家采取了穩價措施加以控制。同時,這一時期世界經濟發展放緩,國際、國內需求相對低迷。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出口受阻,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凸顯出來,臺州市區cpi回落至102.4,之后6年居民消費價格運行一直低迷,其中4年出現負增長。1998年至2003年,cpi分別為99.6、99.2、100.8、98.4、99.0和100.4,年均下跌0.4%,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第一輪物價回落,通縮的特征比較顯著。
五、第五階段(2004-2011年),結構性調整期,價格震蕩上升階段
這一階段,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經濟進入新一輪上升期,臺州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投資、出口需求增長呈現強勁態勢。從2006年底起,食品價格快速上漲,加之國際大宗農產品、能源價格的不斷攀升,2007-2008年,臺州市區cpi表現出以食品價格拉動上漲為特征的結構性上漲,連續兩年漲幅超過4.0%。2009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帶來通縮風險,價格總水平又呈現回落的態勢,這一年cpi下降0.6%。隨后,在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積極變化因素增多,經濟總量和供求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臺州經濟在大環境下企穩回升的趨勢基本確定,cpi也從2010年開始,重回正增長區間。
六、第六階段(2012-2017年),十八大以來價格調控成效顯現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價格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顯著成效,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已經建立并不斷完善。2012年-2014年期間,全球經濟增長普遍疲弱,歐債危機加劇,國內經濟步入經濟增速換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常態”,物價上漲壓力得以緩解。進入2015年,全球經濟復蘇低于預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國內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制造業產能過剩,內需不足等因素作用疊加,物價漲幅回落明顯。2016年之后,受國家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臺州消費市場步入結構調整期,穩步推進電、水等公共資源價格改革和醫療及藥品價格改革,逐步建立重要民生領域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在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合理配置的同時,保證了市區cpi的平穩運行。2012-2017年,臺州市區cpi累計上漲11.3%,年均上漲1.8%。物價總水平平穩運行,漲勢趨穩可控,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一)食品價格引領物價,可控能力顯著提高。十八大期間,臺州認真落實“米袋子”、“菜籃子”、加快糧食蔬菜基地建設、暢通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確保市場供應、強化市場價格監管預警等惠民措施,為平穩物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2-2017年各年食品價格分別上漲5.6%、5.0%、3.6%、2.2%、3.7%、-0.8%,六年累計上漲20.8%,年均上漲3.5%,由此可以看出“十八大”期間食品價格雖然仍是影響臺州市區cpi上漲的主要因素,但價格逐步回落,價格可控能力顯著提高。
(二)工業消費品價格相對平穩,調控成效顯著。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前高后低及國內市場供大于求格局長期存在的雙重因素作用下,臺州市區工業消費品價格保持相對平穩。2013年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進一步與國際油價接軌,縮短調價周期。受國家宏觀調控和國際大環境影響,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氣價格總體走低,六年累計下跌都超10%。
(三)居住類價格影響增強,結構調整變化較大。隨著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因而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的結構因素也有了新變化。居住類價格上漲對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影響逐漸增強,成為推動價格總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十八大期間,居住類價格每年均有不同程度上漲,六年累計上漲10.6%。對物價總水平的拉動從2012年的0.23個百分點上漲到2017年1.11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40年來,臺州市區價格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既有完善、配套的價格管理運行機制,又有市場決定價格的靈活運行機制。價格改革為市場機制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開拓了廣闊的空間,調動了生產經營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為改善人民生活創造了有利條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宏觀警示器的作用也更加突出。
“技能中國行2018——走進山東”活動在日照啟動
羅孝廉調研重大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蕭縣流動人口樂享均等化服務
臨潁縣國土資源局掃黑除惡工作穩步推進
警方提示:夏天到來,請注意清理車內“黑名單”物品
物價體系建立完備宏觀調控成效顯著
搭建全民閱讀公共服務平臺 “悅讀食光”公益閱讀項目啟動
甌海國稅開啟“刷臉辦稅”時代
岳陽開展在建工程消防安全專項檢查
全市創文提質升級動員大會召開
我市首家社區醫療護理站落戶下呂浦
蔡甸區召開2018年第三季度城市管理工作調度會
亮鐵責 聚合力 衢山無違建“百日攻堅戰”告捷
首屆國際孕嬰童教育產業博覽嘉年華10月26日在我市舉行
永定區:木山村完成義務植樹一千株
連平加快推進鄉鎮群團改革
4月8日起西安新能源汽車換發專用號牌 換發地點數量看這里
永州市干線公路大中修工程、通組公路建設調度會在藍山召開
阜城新增一條主干道 雙向八車道
姜堰區筑巢引鳳助力建筑業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