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母曹靜宜,江東中心小學(原木行路小學)教師,于2018年4月4日下午16時因突發疾病駕鶴仙逝,遵先母遺愿捐獻遺體……”這是4月5日報上的一則訃告,短短百余字,背后的故事聽后卻令人落淚。
(退休教師曹靜宜,81歲離世,捐獻了自己的遺體)
退休教師曹靜宜離世時81歲,早在2014年,她同丈夫一同登記了遺體捐獻。
她從教30多年,把一輩子獻給了教育事業——離世前,她留下遺愿,死后不立墓碑不留骨灰,遺體捐獻用于醫學教育,喪葬費全部捐獻給助學基金。
把三個女兒叫到家中,一個個單獨對話
二女兒董阿姨忘不了4年前的那一天,父母把她們三姐妹分別叫到家里,一個個單獨對話。
父母表情平靜,拿出一張表格,直接翻到簽字的那一頁,請董阿姨動筆簽名,“前面的內容你不用細看了,你姐姐已經簽了。”
董阿姨得知,父母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遺體捐了,“事實上,我沒有做太多思想斗爭,能救人,總是好的。”
輪到妹妹去簽字時,有些無法接受,哭了很久之后才同意了這件事。
直到媽媽離世,董阿姨才有機會細看了這份遺體捐獻登記表。
(早在2014年,曹靜宜老人和丈夫作了遺體捐獻登記,希望能用于醫學教育,造福后人)
登記表中,媽媽選擇了不留骨灰,將遺體用于醫學教育,唯一的心愿是在夫妻百年之后,在遺體捐獻紀念墻上,兩人的遺像能并排擺放在一起。
董阿姨后來得知,遺體捐獻最早是爸爸提出的,媽媽也很認同。
爸爸軍人出身,多病,他一直提倡厚養薄葬;媽媽晚年有“骨頭痛”的毛病,找不出病因。夫妻倆希望,能把自己的遺體用于醫學研究,說不定日后能幫到其他被病魔困擾的人。
“我媽媽去醫院打針,看到實習的小姑娘時說:小姑娘慢慢來,別緊張不要怕,外婆不怕痛。她跟我講,不讓他們練,怎么能出師呢?有幾次她的手上都打腫了。”
她最驕傲的時刻是講述自己的學生有多棒
曹靜宜老人1936年出生于鄞州邱隘鎮,畢業于寧波著名的甬江女中。她曾在幼兒園、聾啞學校,以及寧波多所小學任教,從教38年,是小學高級教師。
在家人的記憶里,她年輕時愛打籃球,會彈風琴、跳交誼舞,晚年時還曾自彈自唱表演給親人們看。
“媽媽是對工作很拼的一個人,對學生比對自己的孩子還關心。”董阿姨說,爸爸以前在海洋漁業公司工作,單休,一周回一趟家;媽媽太忙了,很少能管家,多數時候都忙著給學生補課,開小灶。
“在我們家,從小是我大姐當家,媽媽給我們每人一天一毛錢的菜錢,不能超支。8歲時我就得幫著拖地板、倒馬桶,爸爸媽媽的衣服也是我們洗的。姐姐一個人洗不動被子,就叫上我一起去。”
“我的童年沒有那種在媽媽翅膀下呵護的感覺,這是我的遺憾。”
“媽媽的愛是大愛,她最驕傲的事是講述自己當年的學生現在有多棒,這是她的自豪。”
董阿姨說,直到晚年,媽媽才意識到對三個女兒虧欠太多。
“她好多次跟我們講:我對不住你們,對你們虧欠太多。我們一做點什么事,她就很感激,生怕我們累了餓了,每次去看她,都讓我們趕緊走。”
(曹靜宜老人從教38年,桃李滿天下,她最驕傲的時刻是講述自己的學生)
她帶孫輩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天一閣
曹靜宜老人把對女兒們的愧疚,彌補在了下一代人身上。
她有一個筆記本,記錄了家族每個人的公歷和農歷生日,生日一到,每人發一個大紅包。
她對孫輩的教育像對自己的學生一樣嚴格,孩子們對她充滿了敬畏。
“不能搗蛋,大人上桌吃飯孩子才能動筷,吃飯時不能交頭接耳。”外孫女戴女士說。
以至于后來有孫輩寧可被鎖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外婆家。
“小時候,外婆帶我們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天一閣,每次教育我們,你看人家厲害伐,看了這么多書,專門造了一棟房來放書,這個人有多愛讀書。”
外婆的一句話讓戴女士到現在都忘不了:“外婆說,作業做得又快又對才能叫‘做好’。有錯題,只能叫‘做完’。”
曹靜宜老人還自己出試卷,考驗孫輩。
有一回,戴女士得了100分,超級開心,但外婆卻只給了她98分。
外婆是想提醒她不要驕傲:“是我出的這些題你沒有做錯,再出一份試卷,你未必還是100分。”
她對丈夫的好,也讓家人們感動。
“聽說南瓜子磨成粉拌到粥里吃,對爸爸的身體好。每天,我的媽媽坐在那里不停地嗑南瓜子剝肉,連著嗑了好幾年。”董阿姨說,她每次給爸媽送菜,媽媽都是讓爸爸先挑,爸爸不愛吃的,她才留給自己。
(夫妻倆的心愿)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
今年4月4日,曹靜宜老人離世。
那天早上,她坐在餐桌旁喝水吃藥,等老伴發現時,她趴在桌上沒了呼吸,手中的藥瓶掉落在地……
董阿姨從醫院回到家中,神情哀傷,爸爸看到她,問:“兇多吉少吧?”
董阿姨問爸爸,要不要去醫院再看看媽媽。
這位老軍人說:“去,我怎能不去?!”
“遺體捐獻程序還走不走?”
聽到女兒的話,他態度堅決,“走,這是對社會的一個承諾。”
當著家人的面,董阿姨的父親自始自終沒有流過眼淚,只是在妻子出殯后的第二天,他病倒了發了高燒,直到今日才全退。
在處理曹靜宜老人的后事時,家人們發現,遺體捐獻登記表中夾著一張字條。
這是曹靜宜老人生前手寫的,上面記錄了她的名字、生日,遺囑只有短短一行字——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
記者 沈之鎣
(資料圖)
在曹靜宜老人走后,外孫寫了一篇紀念她的文章,刊登此文,以此向這位人民教師致敬——
致家人
我是在外婆的陪伴、教育下長大的。從小就喜歡去外婆家玩,從上學第一天起,就經外婆介紹擇了班,家里開小店那幾年,我和外婆朝夕相處,放假了,最愛吃外婆家的飯菜,后來離家讀大學,再參加工作,雖然自由時間少了,但只要有空我就會去外婆家,去聽她講講話。
所以,我懂我的外婆。
外婆是個知識分子,三十年代生人的中專生,小學高級教師。她經常給我講讀書的方法,學習的榜樣,做人的道理,習慣的力量。
外婆正如她自己的座右銘一樣“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自己生活儉樸,省下的錢救濟親人、旁人。外婆教育孩子與人為善,正直守規。
外婆是個堅強的人,她細心照料家人,卻不肯連累家人,她要求不立墓碑,目的就是想讓晚輩省去祭拜之勞。
有時我也想,外婆為什么甘愿自己吃苦,特別是在生活條件好了以后。終于我發現這是因為她“爭強好勝”的性格。我記得她時常教育我們做人要“爭氣”,其實她講的是自己。
外婆是個爭氣的女人:她在各個方面都好強,她在哺乳期去上夜校進修,她主動給開天窗的班級上課,她愿意付出,自己吃苦,奉獻旁人,從而收獲她所要的滿足。
外婆一生清苦,不求外物,我實在想不出外婆有什么愛好,可能唯一最讓她高興的事就是“吹牛”(夸耀)了。我知道用吹牛這個詞有些失敬,但我喜歡和外婆開玩笑。外婆最開心在聊天時夸耀她的學生、家人、好友、子女、晚輩,每每這個時候,她的臉上總是綻放著自豪的微笑。慶幸的是她的晚輩都很孝順,她一定感覺滿足。
外婆的一生是圓滿的。我不太懂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偉大,但我確信外婆她是,人固有一死,而她已重用泰山!
外婆生前把自己最好的年華獻給了教育事業,把學生一個個送進重點中學,卻寧愿忽視子女的學業!
外婆死后把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把喪葬費全部捐獻給助學基金!
我為外婆感到自豪,現在好了,外婆在天上也爭氣了,可以“吹吹牛”了。
外婆走時天昏地暗,現在她正帶給我們光輝。
我愿家人收起悲傷,生活需要回歸常態,因為不給家人添麻煩,希望全家人過得好,不正是外婆的夙愿嗎?!我們要聽她的話。
交警出動1411名警力應急疏導交通
眼科專家到岳塘區長城社區送“光明”
民盟朝陽市委首批成立五個“盟員之家”
許順調研掛點村駐村扶貧工作 扶貧項目要惠民、安全、合法
中共蘇州市委舉行黨外人士迎春座談會
淚目!寧波退休教師離世捐獻遺體 喪葬費全部用于助學
含山縣城投公司加強政府性投資項目的審核
清遠市第一批援疆支教教師風采
全民普及艾滋病 預防知識的要點
黨建結對促發展 關愛社區暖人心
聊城開展城市四大領域專項價格檢查
公交集團體育場公交樞紐站進展情況
含山縣運漕鎮啟動兩處省市級文物修繕工作
殷行開展消防演練
縉云:為貧困留守兒童送去冬日溫暖
高250米,太湖廣場新添地標性建筑
懷仁“村史館”勾起文化記憶
重慶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以來首例涉黑案件開庭 20名被告受審
北京海淀區總工會采購丹江口蜜桔土雞 助力農民脫貧增收
福利!今年,洪梅計劃投入一大筆錢,做好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