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徐興霖)近日,備受大家關注的寧陽縣柳溝新村西南遺址現完成考古工作,經過40多天連續發掘,寧陽地區的古代文化慢慢向世人揭開面紗,約300平方米的6個探方中出土1萬多件窯具與瓷器。據悉,此次發掘是山東近30年出土發掘文物最多的隋代窯址,為研究該地區的古代文化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7日上午,記者來到寧陽縣葛石鎮柳溝村。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執行領隊邢琪介紹,該遺址發掘范圍300平方米,考古人員在東西向長約25米的灰溝中發掘出了數量驚人的隋代窯具和瓷器,現已發掘完畢,進入后期整理階段,等待專家驗收。
在發掘現場一角,記者注意到此次發掘的物品均已裝入白色編織袋內。“從6月28日開始到到8月5日結束,在40多天連續發掘中共出土窯具和瓷器共計1萬多件,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近30年發掘中,這次是山東地區唯一一次經過科學系統發掘的隋代窯址,而且是發掘文物最多的。”邢琪告訴記者,山東地區隋代窯址發現的比較多,但是發掘的較少,此次發掘為隋代瓷器生產研究提供重要材料,同時補充山東地區從古代瓷器生產序列提供補充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考古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窯具——支釘,支釘是瓷窯使用的一種支燒工具,形狀呈三角形或者三叉形,在器物之間起支撐作用。據統計,瓷碗、瓷杯等可復原的瓷器有100多件,可作為標本的在1000件左右,并且發掘的器形也很豐富。
據考古人員介紹,通過周邊窯址和發現的水井、瓷土以及大量工具等足以證明這個區域在隋代屬于比較重要的一個生產作坊,發掘物品主要集中在隋代,部分能早到北朝晚期。大量的窯具種類多,大小不一,從瓷器的遺留痕跡可以真實得還原隋代瓷器生產工藝和裝燒工藝,并且有刻銘的窯具,這一發現為隋代窯具生產方式提供新的材料,為下一步研究隋代制瓷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組織提供了新的線索,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貴陽市教壇新秀“出爐” 共有207位教師入圍
嚴查酒駕
住房公積金支持危舊房改造
臺州首屆少兒文明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喊你來報名
剪紙盛宴增添濃濃年味兒
寧陽遺址出土萬件文物 為我省近30年出土文物最多的隋代窯址
舒城縣實驗小學召開2018年春學期期末工作總結會
市檔案館助力開展鶴佳鐵路項目前期工作得到好評
個體工商戶如何換發“兩證整合”的營業執照
閻良區醫保服務咋便民 區街聯動想方子
政協委員來當武漢CBD“宣傳員” 獻策建言國際化
高標準做好泉河開發工作
新政發布廳我市出臺新政 助力創業就業
高宏志走訪慰問駐邯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
何必?男子駕校未畢業先做假證忽悠家人買寶馬 上路即被抓
農家樂大廚們烹飪學校學掌勺
交警支隊圓滿完成清明小長假交通安保工作
免費送洗衣粉為何要拍身份證?
向陽湖鎮加強安全監管規范煙花爆竹經營秩序
屏山縣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