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5月13日訊(記者洪榮堆)在泉州鄉村,有一個被稱作“村小二”的電商從業者日益受到關注,他們都是年輕人返鄉創業,開設網點為鄰里提供“工業品下鄉”和“農副產品進城”服務,平均月收入超過原先在城市里工作的薪資水平,有些甚至月入過萬元。那么,他們是如何在政府鼓勵政策引導和支持下,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在市場上賺到可持續性的真金白銀?“村小二”現象又能為泉州電商助力鄉村振興,帶來哪些有關突破人才瓶頸的有益探索?記者日前深入產業第一線展開新聞調查。
泉州市商務局領導、泉港區領導帶隊考察村淘項目
年輕人返鄉當“村小二” 收入超城市普通工薪
劉建山,一名“85后”小伙子,泉港區后龍鎮后田村人,既是該村村淘服務站負責人,又是服務本村鄰里和周邊鄉村4000多人的“村小二”。服務站幾十平方米大小的門店里,貨架上陳列著牙膏、洗衣液、瓜子、酒和農資等來自電商平臺的實物商品,另外還設有供村民取件的快遞置物架。“我們主要是把天貓優品的商品推薦給有需要的人,把本地枇杷膏等農產品推薦給電商平臺,并為村民提供收發件服務。周末人多的時候,我們就挨家挨戶去問,看對什么產品有購買需求。”劉建山說,村里人要看到實物才有直觀的概念,服務站展示的商品都是自己掏腰包購進的,盈利來源主要是產品銷售出去后廠家支付給他的傭金。
劉建山擁有大專學歷,之前在泉州一家知名品牌企業擔任服裝設計工作,后來在網上看到村淘這個項目,而且泉港區還有政策引導支持,就決定返鄉創業,2017年4月正式加入“村小二”行列。剛起步時,一個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后來隨著推廣面打開,便漸入佳境,去年“雙十一”銷售額突破50萬元,目前月收入可達到8000—9000元。雖然很辛苦,但掙的比以前在城市里上班多,發展勢頭不錯,他干勁很足。
“村小二”劉建山
泉港區峰尾鎮郭厝村陳小娟也是一名“村小二”,記者來到她負責的村淘服務站時,她現場演示了語音打開風扇、語音控制空調等智能家電功能。這是今年6月剛剛在門店里開設的智能體驗區,由于線上不方便感受智能家電功能,線下體驗也就有了優勢,半個月時間里產生了7萬多元營業額,主要是村里年輕人前來購買。與劉建山相似,陳小娟的門店里也陳列許多來自電商平臺的食用油、東北大米等實物商品,設有供村民取件的快遞置物架,盈利來源也是廠家傭金。
“剛開始的收入和上班差不多,去年‘雙十一’之后有明顯的飛躍。”陳小娟說,原來在晉江一所小學任教,因為家里有兩個孩子,還有老人需要照顧,在政策引導和電商平臺支持下,2017年6月辭職回鄉創業,她丈夫利用業余時間幫忙送貨,目前已發展1000多名客戶,月收入可達到1萬元的水平。
電商服務體系扎根農村 市場化運營降低創業成本
像劉建山、陳小娟這樣的“村小二”,在泉港一共有56名,分別經營56個村淘服務站,幫助村民通過線上購買農資,節省生產成本,也豐富生活購物選擇。
泉港區有關領導表示,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當地先后出臺了多項鼓勵政策,并于2016年與阿里巴巴合作,發展村淘項目。經過兩年多的運營,實現了村淘創業,也豐富了農村消費品。村淘創業人員的月均收入,從最初的人均一兩千元,發展到去年人均5000多元,個別突破1萬元,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營造青年返鄉創業建設家鄉的良好氛圍,讓他們“在自己的家鄉,既能照顧家庭,還能成就一番事業”。
對不少城市居民來說,可能有一個疑問,現在電商購物不是很方便嗎?網上選購、付款下單,在家里等快遞不就好了,為什么有“村小二”的創業空間?
事實上,農村的電商產業鏈發展程度與城市存在差別,消費群體結構和意識也有很大差異。以物流配送為例,送個快遞在城市里或只需5元就能解決問題,但在偏遠或訂單業務發生率很低的農村,可能就得付出翻倍或數倍的代價。泉港區發展村淘項目后,行政村開通率達到50%以上,配套的物流配送體系實現全覆蓋,平均一個村每天40單包裹,如此一來,快遞的車子就能運作得起來。加上有關方面提供每單2.5元的物流補貼,使快遞成本得以降到可能支撐創業者市場運營的價格水平。
另一方面,原來農村人員外流現象明顯,留在村里的以老人、小孩、婦女居多,往往習慣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眼見為實的消費模式,而線上平臺必須先下單付款,讓他們為只有網上照片、看不到實物的商品買單,很多人在心理上接受不了。“村小二”采用墊款代購的方式,把商品從網上買下來送到消費者面前,村民試穿、查看或到門店體驗后,覺得滿意再付款購買,不滿意就無條件退回,從而實現不改變原有消費習慣的交易。
正因為農村電商有這些特點,“村小二”有其得天獨厚的創業土壤,因此,不止泉港區,德化縣的村淘項目也發展比較好,當地的龍潯鎮寶美村、潯中鎮潯中村入選第二批“中國淘寶村”,兩個村的電商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遠遠超過“淘寶村”的評選標準。
“我們可以從村淘項目得到一個啟示,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具有‘產業基建’的重要戰略意義,把產業配套建設好了,有助于降低每個創業細胞的經營成本。只有這些創業細胞在市場化運營中真正存活下來,才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專家分析說。
記者從泉州市電子商務中心了解到,根據《泉州市農村電子商務三年行動方案》,接下來泉州將著力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鼓勵郵政快遞企業在街道(鄉鎮)設立分支機構或利用超市、小賣部、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從事快遞代投業務,并向村延伸,村(居、社區)為快遞末端服務提供便利,充分利用農村各類社會服務網點,推進全市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網絡體系建設。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鄉鎮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33個,村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點690個。
鄉村振興繁榮產業生態 帶動農民增收貧困戶就業
電商項目在農村的發展,對繁榮當地產業生態起到重要作用,帶動了農民增收和貧困戶就業。
郭禎祥是泉港區村淘項目的“明星村小二”,這個1987年出生的年輕人,如今是前黃鎮古縣村和山腰鎮埭港村兩個村淘服務站的負責人。說他是“明星”,是他經營的古縣村網點達到了月入1.4萬-1.5萬元的收入水平,兩個合作伙伴相互輪替,經營額比較大,埭港村的網點則剛開張不久;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的創業帶動了當地農產品上行,“一年賣了十萬斤”。
“‘村小二’之間共享信息。所有電商平臺都需要好的產品,誰的家鄉有優質的農產品,相互推薦,然后供貨給電商平臺。” 郭禎祥說,全省各縣農產品信息共享,超越地域上的限制,分別把本地產品往外賣,銷往全國各地。他們全年在泉港采購農產品的總額有幾十萬元,采取預售的辦法,先有訂單,再找鄉親們購進。采購的產品以當地葡萄為主,還有西瓜等其他水果,以及當地村民自家養的土雞、土鴨和蛋等。采購的來源,既有當地農業企業,也有農戶。
在永春達埔,達盛電商園內有數千款當地特有的香制品,可供入駐的電商從業者銷售。“去年‘雙十二’我們一天就發貨幾萬件。”園區負責人洪清潔說,目前已經有五六十名創業者在他們平臺上創業。“當前大多使用‘拼多多’及淘寶平臺開店銷售產品。”他提到不少農婦只要經過培訓,便可以居家上網銷售產品,發貨、網頁設備、圖片都由電商園統一提供。該園區著重吸納周邊低收入農戶就業,根據實際情況幫助他們提高“造血功能”。李大姐,丈夫早逝,兒子身體不好,每月單吃藥就需要一兩千元,是多年的貧困戶。“我在園區從事打包工作,兒子離不開人,只能兼職。”她說,多虧村里還有電商園區的照顧,如今每個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
在南安向陽,當地的“掌管生活”農業電商平臺,采用“b2c+c2b+o2o”模式,向陽鄉及周邊鄉村很多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建立農產品直購、直供關系,帶動貧困戶“電商+農場”創業200人。
專家表示,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發展農村電商項目、建設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在政策激勵和支持下,創業者能掙到錢,就業者能增收,只要收入與城市相差不多,又有離家里近的便利,年輕人就會待得住,人才引流也才有長效機制,那么整個產業生態也就能逐漸繁榮起來。
【責任編輯:黃冬虹】
陽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成立
京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深入
黨的民族政策放光芒 桂林龍勝縣舉辦紅色文化研討會
市住建局大力開展建筑工地標準化建設管理工作
楊浦控江凝聚服務促發展 當好企業“店小二”
“村小二”干得好,月入能過萬——從電商創業細胞看泉州鄉村振興
雞西市安監局加強涉氨制冷企業安全監管工作
學精神強作風 宜賓縣畜牧人再出發
胡衡華調研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
永州市打造人才洼地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微商不靠譜 購物需謹慎
白云區:2707人通過積分入學網上預審
新余農商銀行宣傳普及金融知識
用“詩情畫意”破解脫貧攻堅難題
[郫都區]全鋼副區長調研區統籌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喜報:雙峰學子在市直中小學生"我安全 我幸福"演講比賽中榮獲第一名的好成績
前往中醫院貼三伏貼 請盡量選擇公共交通
鼓嶺加德納紀念館9日開館
地鐵客流量增加20.6% 鐵路發送旅客較往常多3.6萬人
隆回縣召開兩項教育督導評估暨化解大班額項目建設工作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