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近年來,習家店鎮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核心動力,牢牢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加快培育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和脫貧增收支柱產業,積極謀劃綠色可持續發展產業,不斷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實現了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激發了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增收渠道不斷拓寬。
龍頭企業帶動脫貧致富
盛夏八月,走進習家店鎮茯苓村李家營,紅瓦白墻的農舍掩映在青山綠樹之中,黑化的瀝青路面通到村民的家門口,各家各戶門前的小花園姹紫嫣紅,垃圾分類收集箱新穎別致;美麗的村莊前,3000畝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園里,紫色的薰衣草花海隨風搖曳,浪漫夢幻;五彩斑斕的月季,此花未開盡,那花已吐艷;火紅的紫薇花一朵挨著一朵,花團錦簇,開得熱烈而奔放,好一幅“平疇沃野”鄉村振興的錦繡畫卷!
在這里,我們見到了村民王有福,他告訴筆者,以前鄉親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愁吃穿,如今大家伙是土地流轉農博園,蓋了新房存了款。說到自家新生活,老王更是滔滔不絕,“以前,家里種了12畝地,夫妻倆忙碌一年僅夠吃喝。現在,我由村民變身‘上班族’,每月能拿1800元,年收入2萬多元,媳婦務工能掙1萬多元,流轉了8畝土地收入4000元,每年旱澇保收純收入在35000元以上。”
“還不止呢,借著農博園這塊寶地,不少鄉親靠開農家樂、賣土特產吃上旅游飯,收入比以往翻了幾番。”周圍干活的村民樂呵呵的說。
據悉,該公司從2014年底至今,已在習家店鎮茯苓、陳家灣和馬家院三個村交匯處流轉山場土地3000余畝,現已投資4000余萬元打造生態觀光農業,已成為十堰市及周邊地區觀光旅游的新亮點。從2017年開始,園區每年舉辦“三花節”、采摘節、“舞動農博園”等活動,立足園區美景,借助民俗文化表演、潑水節、世界旅游小姐海選賽、攝影大賽等累計吸引游客15萬余人,獲得旅游經濟收益500萬元。
科技下鄉引領產業發展
八月的大柏河水庫,群山環抱,碧水如玉,汩汩清流緩緩流淌,滋潤著壩下的千畝沃野。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投資2000萬元打造的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內,600余畝獼猴桃枝繁葉茂,藤蔓上一串串毛茸茸、如拳頭般大小的獼猴桃簇擁在一起,密密匝匝,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
基地內,該項目負責人、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博士王杰正在忙著指導工人剪枝、施肥。他告訴筆者,經過兩年的精心培育,目前基地種植的600余畝獼猴桃已全面掛果,畝產400斤,預計9月中旬可以成熟上市,產值可達120余萬元。再過兩年,基地種植的獼猴桃將進入盛果期,畝產可達3000斤左右,畝均純收入將超過10000元。
據了解,該基地建設以來,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運營,擁有當地固定勞務人員50人,吸納50余名貧困戶入社,讓貧困戶優先享受用工、培訓等優惠,已累計支出勞務費120萬元,貧困戶打工人均年收入1.2萬元。同時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服務團隊免費向百姓提供優質品種和技術,帶動全鎮農戶積極發展獼猴桃產業,現已向周邊輻射發展400余畝,形成千畝獼猴桃產業。預計3年內全鎮可發展3000畝獼猴桃,地方群眾脫貧增收又多了條新路子。
訂單農業保障產銷兩旺
“老板直接上門收購,完全不愁銷路,真是太方便了。”近日,筆者在習家店鎮各大訂單南瓜集中收購點看到,一輛輛滿載南瓜的車輛停滿了院場,種植戶們排著長隊將一車車金黃的南瓜過磅、裝車,一派豐收的景象。
小茯苓村的劉延坤,全家8口人,母親余相連患有冠心病、中風,妻子患有慢性病,三個女兒在外打零工,家庭貧困,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早日脫貧致富,劉延坤今年種了12畝高糖南瓜套種甜玉米。問起今年的收入,他給筆者算了一筆細賬,12畝甜玉米,每畝均收800斤,每斤賣6毛錢,毛收入5760元;12畝南瓜,每畝均收5000斤,每斤賣3毛錢,毛收入18000元。除去人工、化肥和種苗支出,劉延坤今年依靠訂單產業賺了近20000元。
為拓寬百姓致富增收渠道,今年以來,習家店鎮立足產業扶貧,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引進河南淅川縣利民特色蔬菜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發展高糖南瓜5000畝,套種甜玉米1000畝。由合作社與村委會、農民簽訂種植合同,并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保底銷售,帶動全鎮12個村2315戶貧困戶通過訂單農業致富增收。
扶貧車間實現門前就業
走進習家店鎮習家莊壘球棒球扶貧手工作坊,20余名婦女正在飛針走線認真地縫制著壘球、棒球,雖然之前從未見過壘球、棒球,更不知道該怎么打,但不一會兒的功夫,一個個針腳密實均勻的壘球、棒球成品就在這些婦女的巧手之下縫制完成了。
“在這里上班最大的好處就是時間自由,有時間了來這里干點手工活,和姐妹們聊聊天,還可以把孩子帶過來照顧,一天輕輕松松就能掙五六十塊錢。”說起在這里務工,貧困戶戚應芬很是滿意。
家住塘寨溝村的戚應芬于2017年7月搬進了現在居住的習家莊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雖然由村民一躍成為市民,享受著城鎮生活的便利,但是當了半輩子農民的戚應芬卻在集鎮上“失業”了,由于需要照顧兩個孩子上學,時間十分零散,戚應芬很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自從集鎮安置點建起了壘球棒球手工作坊,戚應芬每天忙完家務之后,可以步行來到這里上班,不僅工作較為輕松,而且時間完全自由,真正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習家店鎮充分利用返鄉能人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圍繞“種植、養殖、加工”精準創建“扶貧車間”37個,以“合作社+扶貧車間+貧困戶”的運行模式,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有效帶動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就業。
我市舉辦全市優秀選調生素質能力提升培訓班
讓夢想從廣袤的田野上起飛
市環保局對回民區、玉泉區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拆除情況進行督查
推動群團工作 開創新局面
2018年“依法履職,共推發展”專題匯報會舉行
習家店鎮:抓住產業“牛鼻子”擼起袖子“拔窮根”
中國農情遙感監測為147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
市市場監管委部署開展銷售環節食品(食用農產品)“六打擊六規范”專項行動
武陵區衛門口幼兒園征戰“夢想籃球"全國總決賽
嘉興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黨委書記、局長沈建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大愛父親轉捐的六萬元善款如何使用?
鞍山市上半年稅收收入持續增長實現過半目標
關于天津政務網臨時斷網的公告
擂糖糊,甜了赤溪客家人的心
武鄉縣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
挺直擔當腰桿 繃緊責任之弦
送給教師的禮物|《日照日報》教師節特刊《師道》出版
市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舉行
杜集區礦山集街道衛計辦開展衛生計生工作迎檢動員會
亳蕪園區“微型黨課”巡講走進非公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