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不過關 資質難甄別 安裝靠強制
教輔app緣何變了味
打著智能化學習的招牌,內設“小學自拍交友”等娛樂板塊;號稱可免費下載與使用,查門考試成績卻要求家長付費;原本是輔助教學的工具,使用情況卻成教師評職稱硬杠杠……
不正規(guī)的教輔工具改頭換面在線上“重出江湖”,值得警惕。日前,教育部印發(fā)緊急通知嚴禁商業(yè)廣告、商業(yè)活動進入中小學校和幼兒園,明確學校要堅決抵制各類利用中小學生的教材、教輔材料等發(fā)布或者變相發(fā)布廣告等行為。
隨著在線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各類教育輔導app紛紛走入中小學校園。然而,部分教輔app在資質、收費和選訂等方面缺乏監(jiān)管,變味的應用體驗引發(fā)爭議。對此,本報記者展開調查。
學習助手還是娛樂軟件?
“無用且與學習無關的廣告推送越來越多,比如‘3分鐘掙大錢……’”“‘趣味文章’設置在搜作業(yè)按鈕下面,經常查著作業(yè)就看起文章來”……有家長反映,原本功能齊全、體驗良好的學習平臺“作業(yè)幫”,加入太多讓人分心的元素。這款由某科技公司研發(fā)的解題軟件,遭遇卸載危機。
不久前,一名小學生家長吐槽,她的兒子經常要用某英語學習軟件完成作業(yè),可孩子近來總是避開家長躲在自己房間里搗鼓。一檢查,原來該軟件中嵌入了多款游戲。家長憤怒質問:到底是學習軟件還是娛樂軟件?
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四十二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今年6月,中國手機在線教育課程用戶規(guī)模為1.42億,用戶使用率為18.1%,分別比去年末增長19.6%和2.3%。
但是,質量參差不齊的教輔app滋生不少問題,不容忽視。程序設計不夠人性化,做題被強制升級到新版,一耗就是半小時;教學內容跟進不夠快,網絡課堂千篇一律沒特點,習題答案常出錯;摻雜游戲廣告和低俗內容,開設“異地零距離”等交友圈,推送文章公然涉黃……
“優(yōu)質內容缺乏和商業(yè)運營能力不足,是造成亂象的重要原因。有的為激發(fā)學習興趣開發(fā)益智類游戲,但對學習心理和教學內容研究不足;有的則把學習工具純當作商品,用不正當手段吸引和留存用戶。”江蘇蘇州某小學教科室副主任張雄鋒向記者表示,這些亂象的一個后果是家長可能對智能化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阻止孩子接觸新型學習方式。
教育工具還是吸金手游?
近日有媒體曝出,福州一所中學的學生家長對學校推薦使用的“智學網”app收費模式不滿。據(jù)了解,該校高一至高三年級的學生都下載了這款app,可查閱考試成績、考試報告、題目解析、錯題匯總等內容,但每一項服務都要掏錢,且開通會員套餐才能查看全部科目成績。
記者發(fā)現(xiàn),問題不止一家。打著輔導作業(yè)“必備神器”名號的app“作業(yè)盒子”,在收費方面也受到質疑。簽到和學習卡要充值,作業(yè)app內購太多;買了180天英語課,沒用到一個星期課程入口不見了;改錯題要用體力值,體力用完得充會員或買體力卡才能繼續(xù)改錯……
說到底,教輔app是投入研發(fā)成本的產品,大多數(shù)家長并非不能接受為知識付費,但收費項目需公開且合理。
有業(yè)內人士提出,個性化學習由家長根據(jù)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自愿購買,未嘗不是一條合理途徑。但總體上,這類軟件必須把握好“教育工具”的核心定位,減少使用成本,提升使用體驗。
這意味著,教輔app要“吸粉”還是重在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從推出“人教口語”“人數(shù)點讀”等app之初,堅持不摻雜無關內容、不強制安裝,確保學生學習過程的專注度,受到學生好評。
江蘇某小學一位叫李奕燦的學生說,她很喜歡線上學習的方式,因為內容和形式都豐富新穎,成績也提升了。
減負增效還是加壓添擾?
“要不是學校指定,肯定不會用這種軟件。”記者在調查過程中,不止一次聽到家長拒絕的聲音。
有的家長擔憂,學校未經家長同意,將學生試卷及個人信息等提供給開發(fā)者,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隱患?有的家長無奈,學校可以結合自身教學推薦app,但作為布置作業(yè)的渠道是否帶有強制色彩?
對此,有專家建議,出于對學生信息安全的考慮,原則上研發(fā)機構要將服務器建在教育部門,但有少數(shù)機構將服務器建在公司內部,而目前這項工作缺少監(jiān)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教輔類app如果能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等針對不同學生精準布置個性化作業(yè),相信能得到更多認可,但不應在作業(yè)中強制使用。
不只是學生和家長困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其所在中學引進的教輔app需教師上傳課程視頻等。因這款app并不成熟,學生們不樂意采用,而課程上傳情況卻成了教師職稱考評的必要條件。
“要從可持續(xù)應用的角度評估app。學校引進前應做一個預調研,了解各個家庭中學生對手機、平板電腦等使用情況,對app做3—5年的使用規(guī)劃,切不可頻繁更換。”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曹梅建議。
吳 姍
“出門就上班,都是采集員”
五大連池市中央第三環(huán)境保護督察組開展“回頭看”問題整改工作部署會
快訊:汪一光調研民政工作
桐鄉(xiāng)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
永豐“精神扶貧”激動力
內容不過關資質難甄別安裝靠強制 教輔APP變味
四川融通安防投資公司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7周年
不得推諉拒診需急救患兒
金融網點宣傳“征信服務”
吉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強對磐石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行調研
石家莊市推選“最美法律服務人”
高新區(qū)"世界500強專家輔導計劃"開班 三年受訓學員超千人
我市“禁鞭令”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高新區(qū):高創(chuàng)中心黨支部于3月15日上午在東附樓512室開展了“主題黨日”活動
時評:改號軟件橫行呼吁監(jiān)管到位
期待!東莞本地荔枝預計6月中旬上市 只要“雨神”別來搗亂……
市人大常委會視察民生“十件實事”落實情況
【聚焦市委全委會】專訪郝晉升:打造幸福文明的西部現(xiàn)代新城
學習推廣嘉興桐鄉(xiāng)經驗努力打造浙江樣板
肥鄉(xiāng)區(qū)交警大隊持續(xù)開展交通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