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與越南山水相連的邊境小縣法院,40多人的編制就有17名法院干警獲得了最高人民法院頒發的天平榮譽獎章。比例之高在云南法院系統里實屬罕見。云南省紅河州河口縣法院傅軍院長曾做過調查,改革開放40年來,河口法院除了正常提拔任用到別的法院外,僅有一人主動調出。也正為河口法院人這份執著的堅守,才有了今天的榮譽。也正是一代代河口法院人的薪火相傳、法院之光照耀著邊境的寧靜和安詳。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由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特別策劃的“走邊關法院、訪國門法庭”系列宣傳活動走進河口。云報客戶端記者帶你一起見證云南邊關法院、法庭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史變遷,共同領略國門法庭的神圣莊嚴。
記憶:辦公室里的審判法庭
9月17日中午3時,河口法院辦公大樓前,全院法官干警著正裝列隊,一場莊嚴的啟動儀式正在進行。然而,40年前的河口法院并沒有一棟像樣的辦公大樓。
羅云是河口法院一名資深法官,年輕人都習慣叫他羅老,羅老的工齡與中國的改革開放一致,40年。羅老的父母是越南華僑,他從小在河口長大,1977年他當過知青,1978年參加過邊境哨崗工作,那一年,他的身份雖然是民兵,但像正規軍一樣直接參加戰斗抓了一個特務。
參加工作后,羅老當過商店會計,當過商店負責人,1984年2月聽從組織安排他調到法院工作。1989年的一次下鄉翻車,羅老的手臂骨折了。如果不到法院工作,按照正常的發展,如今解決個副處級待遇應該沒問題。
10年前,羅老就是四級高級法官了,19年的副科。前幾年,法院系統推行員額制,組織上找他談話,羅老堅定地回答:“把機會留給年輕人吧!”沒入額,當了近20年的刑庭庭長不當了,工作待遇明顯比身邊的入額法官少了一大截。“不入也有自豪感,我還是法院人嘛。”羅云說。在法院工作,羅云干得最長的工作是刑事審判,雖然在縣法院,沒有大案要案,但對于個案的定罪量刑羅老總要反復推敲。
2001年,河口縣開展嚴打斗爭,公安機關一下打掉了一個“涉黑團伙”,13名被告都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當年,這是一起轟動一時的大案。在法院的歷史上也從沒有過,一個案子有這么多被告。開庭前,羅老認真研讀了卷宗,又多次深入到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落實每一個被告人的涉案細節和相關人員的口供證詞。通過走訪和認真研判羅老認為,這個案子從構成要件和組織構架上并不具備涉嫌性質,最終案件性質被定性為,尋釁滋事,敲詐勒索罪。
談及改革開放40年法院的改革變遷。在羅老的記憶里,他剛進入法院的那些年,河口法院沒有法庭,辦公室就是“臨時法庭”。
從事法官工作30多年來,讓羅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剛到法院工作的那年第一次開庭,當天法院門口來了很多旁聽案件的村民,辦公室里忙得不可開交。法官們把辦公桌上堆著的卷宗和雜物一收,板凳一擺,就在辦公室里開了庭。
羅老記得,當時的法院根本沒有桌牌,法官也沒有制服,前來旁聽案件的村民甚至不知道誰是法官,誰是當事人。雖然狹小的空間、嘈雜的人口,讓“臨時法庭”顯得十分混亂,但法官們還是井然有序地將案子審判進行到底。
40年后的今天,河口法院不僅建設了信息化辦公大樓,設立多個機構部門,而且還有設有南溪、橋頭、瑤山、蓮花灘4個派出法庭。辦公室早已不是當年的“臨時法庭”,但這群法官們依舊保持著當年的初心。曾經叱咤風云的刑庭庭長羅云,如今也已經56歲了,對待法院新人他謙遜和藹,還有兩年就要退休的他,現已退居二線,盡管如此,對待工作的他卻從不馬虎,依舊盡心盡力的完成著自己的任務。
歲月:騎自行車開庭的歲月
在河口法院,與羅老的專業精神相比,另外一名資深而沒入額的法官費老——費貴明就是法院的“雜家”。他在農場當過工人,1978年底入伍到貴州,1981年退伍回到原來的農場當工人,1984年4月調到法院。
費貴明干過法院所有的崗位。提及過往,費老也有自己的自豪感“住過土坯房、睡過高低床,全院就一部手遙電話機,放在院子中間,誰的就喊一聲。”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河口法院人手少,他身兼三職,當的是審判庭庭長,負責是民一、民二的案子。
費老說,干了一輩子的法官,他最有成就感的是,他擔任辦公室主任期間,法院迎來了一個大的發展變化,要正正經經地蓋一棟法院辦公樓。
剛到法院工作的那年,一輛“辦公專用”的自行車承載了費老年輕時的夢想。1984年的河口法院只有一輛車,專門用來運送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所有法官辦案都是騎自行車。
一到雨季,前往辦案的道路上,到處塌方、泥石流,鐵路不通、交通不便這些問題便席卷而來,導致河口縣常常是完全封閉。
從事法官30多年來,費老騎車幾乎走遍了河口縣的每一個角落。有時辦案一騎就是幾百公里,通往山村的路崎嶇泥濘,坑坑洼洼,一路顛簸之后自行車的鏈條常常是換了又換。
“費老和羅老算是最早來到法院的一輩了,他們走過的路,比我們吃過的苦還多呢……”辦公室的趙文玲說,她并不是學法律專業的,2014年她來到法院,秉著干一行愛一行的心態,她不斷學習法律知識,掌握了新技能。在對法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她漸漸喜歡上了法院的工作,也渴望能夠成為一名法官。
說到這些年來辦案的艱難,費貴明說:“法院就是我的家,我喜歡法院的工作,所以并不覺得辛苦。”費貴明在許多崗位上工作過,體會到了許多酸甜苦辣。也知道訴訟當事人最擔心法院的公正,所以他多次與訴訟當事人交流溝通,大年三十也在辦案。
時代不斷前行,如今的法院車輛配備齊全,設施更新換代,開車辦案比起40年前便捷太多,法院辦案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歲月在他們臉上留下痕跡,而歷經滄桑的他們從蛛絲馬跡中感受到了時代的悄然變化。
承載:承載記憶的信簽紙
1987年進入法院工作的牛家文31年來兢兢業業為法院為口岸人民辛勤工作,他見證了法院的發展。如今,牛家文的愛人下崗在家,孩子已上大學,家庭情況不容樂觀。但即使是這樣,他還是將入額法官的名額讓給了年輕的法官。對于他們來說,這是巨大的損失,但他們卻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初心。
1993年,正在地里干活的張盛軍接到了法院通知,滿身泥濘的他興沖沖從地里跑回家。之前因法院編制已滿,無法到法院工作的他一夜間美夢成泡影。而如今這一幕,是他日日夜夜都想要實現的夢想,他終于如愿以償到法院工作。渴望沖破束縛為國效力的城市青年,用自己的成績譜寫輝煌的前程。
那一年,張盛軍是河口法院唯一一個法學專業大學生。當時辦公室里沒有空調、沒有電腦,開庭記錄都是靠手筆錄,信簽紙一頁一頁的寫,炎熱的天氣總是讓人汗流浹背。張盛軍記得,剛進法院時案件審理特別麻煩,開庭記錄手寫,遇到復雜案子的審判書常常是寫到手指發麻。桌子上一摞摞的信簽紙,承載著法院40多年來的記憶。
25年來,張盛軍憑著對法官職業的忠誠于熱愛,堅守著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使多少支離破碎的家庭重拾美好,多少孤立無援折沖或希望。從1993年進入法院,他先后在民庭和刑庭工作過和法院共同成長。如今已是立案庭庭長的張盛軍,依舊忠誠地履行著勤政為民、司法為公的承諾,用實際行動樹立敬業奉獻的法官形象。他是承上啟下的一代,褪去青澀,行至中年,運籌帷幄,談定從容。
改變:一條寬帶讓法院邁入了“光纖時代”
一條寬帶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河口法院的命運。2011年,一條寬帶為30m的光纖鋪設到河口法院中心機房,從此法院邁入了“光纖時代”。2012年,第二條寬帶為200m的光纖再次鋪設至法院中心機房,原有的30m專線轉為備用電路,至此,河口法院內網真正實現了“高速雙車道”。楊恒孝本是計算機專業,2011年初到法院時,他的內心無比激動。多年來,他將自己的專業所學運用到了法院的信息化建設上,用自己年輕的臂膀托起了重任。和趙文玲一樣,同樣不是法學專業的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了司法考試。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證明著,每一滴淚水和汗水都是相同的,用行動為法院的未來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
2010年至2018年,河口法院相繼成立了訴訟服務中心,科技法庭、多媒體數據e中心等,創建了視頻會議系統、案件管理系統、“兩微一網”平臺及審務通app。法院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在法律專業知識上人員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法院的硬件設施,辦公用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的數字化法院,老一輩法院人當年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卻身臨其境。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法院迎來了全新的蛻變,“解放雙手”不再是夢。大數據時代用科技書寫歷史,用網絡承載未來,信簽紙上一行行字跡,早已成為法官們心中的回憶……
創新:“雙邊年度會談制度” 服務保障“一帶一路”建設
9月18日上午7時30分,河口口岸的升旗儀式正式開始,冉冉升起的國旗訴說著國門的威嚴壯闊,向口岸人民傳遞著新的希望。
河口口岸位于河口縣南端,國境線長達193公里,通往境外的交通便利,有國家一級口岸一個,通道23個,其中水界通道12個,陸界通道11個。縣城所在地河口鎮,與越南老街省省會老街市僅一河之隔,是云南以及整個西南地區鐵路、公路、水路方面與越南連接的重要交通樞紐,便利的出境通道,為開展跨國旅游和貿易往來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河口口岸,每天出入境的人員上萬人次,常駐河口進行貿易和工作的越南籍人員數千人,造成了河口地區的跨境、越境犯罪現象經常發生,人員間交往密切,兩國居民百年來互相通婚通商,在經濟文化、生活婚姻等方面交往密切,導致民商事案件時有發生。因此河口法院與老街市法院所審理的涉外案件較多,兩家法院更是肩負著維護國家邊境地區穩定發展,化解跨國經濟、家庭矛盾糾紛案件的重任,雙方在涉外案件審理中交流與協作顯得特別重要。
“一帶一路”建設開創了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也對新形勢下人民法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法服務和保障“一帶一路”建設,是人民法院肩負的重要職責。2004年,河口法院與越南老街市法院第一次開展工作會晤以來,至今一直延續雙邊年度會談制度,目前已舉行了14次會談,在中國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河口縣作為云南省唯一一個以瑤族為主體的自治縣,河口法院成立了邊疆民族特色訴訟服務中心,不斷探索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方式方法,將瑤族“度戒”成人禮中具有準法律效果的“十戒”、“十問”,作為司法、道德宣傳主線,積極開展民族性司法活動。河口法院的“簡易涉外小額訴訟糾紛中心”采用多語種的形式,對涉外案件進行訴前調解,這也成為了邊關法院最大的司法改革亮點之一。(云南日報 記者熊波 實習生周慶霖 曾欣 通訊員胡鵬)
路不通難倒開工企業,武漢營商巡查組督促解決
郾城區教體局加強校車管理保障師生安全
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 市文廣局深入基層問計于民
我市開展愛國衛生法制宣傳周活動
一天20元:一個關于房租的真實故事
“走邊關法院、訪國門法庭”:永不褪色的法官記憶
長途客運中心(堤口路路南)公交站點臨時撤銷
英國作曲家尼克向世界推介長春他創作的交響樂《長春印象》入選音樂專輯《英國慶典2》
金華供電公司完善電動汽車快充網絡
女司機開遠光燈上路 遇檢查故作鎮定一張嘴酒味彌漫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勒布溝里刮出生態旅游風
電商法草案:避免大數據“殺熟”、規范搭售行為
大力弘揚紅船精神勞模精神奮勇投身嘉興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市領導檢查秸稈禁燒和夏收夏種工作
我市5個節目入選第三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
尉氏縣第二屆盤鼓培訓班正式開班
時尚服飾,“定制”燦爛未來 3年內力爭實現總產值450億元
專家學者座談“信仰的力量”組歌
安鄉董家垱中學扎實安排部署2018年秋季開學工作
我市首例國有土地使用權網上掛牌交易成功 土地出讓更加陽光透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