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軍91周年來臨之際,7月28日,江蘇海門市消防大隊和文峰大世界聯合舉辦軍民聯歡會,現場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他們在欣賞節目的同時,也學到了火災逃生的相關知識。
(圖為海門龍信幼兒園的萌娃表演的消防主題舞蹈《小小消防員》)
海門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歲月里,海門軍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一首首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的壯美詩篇。
1984年7月,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共和國第一個“軍人家庭服務中心”在這里誕生,成為全國雙擁的海門現象。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海門人民弘揚首創精神,不斷創新雙擁思路,拓展雙擁領域,豐富雙擁內容,搞活雙擁形式,走出了一條以感情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教育為先導,以機制為保障的雙擁新路。
與時俱進的擁軍優屬機制
“要像一百年不打仗那樣去抓經濟建設;要像明天就打仗那樣去建設強大國防”,今天已成了海門市委市政府新時期開展雙擁工作的一種理念。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海門“軍人家庭服務中心”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這關鍵時刻,海門市委市政府態度非常鮮明:“經濟體制要改革,雙擁傳統不能丟;公有企業要改制,服務中心不能撤;利潤效益要講求,雙擁經費不能少。
在廣泛調研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海門及時出臺了確保軍人家庭服務中心繼續發展的9項措施以及《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雙擁工作的決定》等20多個文件。不斷完善與市場經濟接軌、與法律法規相協調、與優良傳統相統一的擁軍優屬改革體系,努力推動軍人家庭服務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系統化。
從海門市四套班子到全市各部門、各區鎮、各村子,都把擁軍優屬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做到和平不忘安全、發展不忘國防、履職不忘武裝,重點做到“四個盡”:在支持部隊現代化建設上盡責、在豐富軍民精神文化生活上盡心、在維護軍人合法權益上盡職、在提升優撫對象生活水平上盡力。
(八一期間赴舟山慰問“海門艇”官兵)
近幾年來,海門堅持軍需與民用一體、平時與戰時銜接、經濟與戰備兼容,累計投入1.7多億元、劃撥600多畝土地,建成了全省縣級市中首屈一指的軍事指揮中心,改善了海防第三團和邊防派出所營區面貌,新建了消防指揮中心,購置了高層云梯消防車等裝備,新建武警大樓、海警大樓,并在全省縣級市率先建成了“一個中心、六大系統”戰備訓練指揮平臺等,大大提高了駐海部隊信息技術的保障和快速反應能力。
在建設江海特色現代文明的花園城市進程中,海門堅持城鄉統籌、軍地一體,投入資金重點實施了駐軍營區設施配套工程、道路連通工程、綠化美化工程、信息網絡工程、交通便利工程、文化軍營工程、菜籃子工程等7大工程,建設花園式營房,打造標準化宿舍,有力改善了官兵居住條件。讓改革成果惠及部隊,讓發展成果與官兵共享。
讓最可愛的人成為最光榮的人
海門將改革開放成果惠及部隊的同時,始終把最可敬最可愛的人掛在心上,在保障和滿足軍人軍屬合法權益的正當要求上動真情、辦實事。
(海門市雙擁志愿者協會成立大會)
他們不斷完善優撫政策,制定了《關于提高全市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的通知》、《關于重點優撫對象住院醫療保險實施辦法》等政策文件,建立了資助參保、醫療優惠、醫療報銷、醫療救助、優質補助和慈善補助“六位一體”的重點醫療保障機制。
海門實行義務兵優待金城鄉一體化發放制度,義務兵家庭優待金比省定標準高出5個百分點。
(工作人員上門安裝“光榮人家”牌子)
海門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優撫對象撫恤定補、優撫對象優待標準兩大自然增長機制和實施“老復員軍人戰功獎”,各類撫恤補助標準均高于南通市平均水平。
在遵照政策安置的前提下海門設立自謀職業獎勵金制度,退役士兵一次性經濟補助高于省定標準。同時,大力實施“全員培訓、政府埋單”式的職業技術培訓制度,累計培訓退役士兵1000多名,退伍軍人免費培訓后就業率達95%以上。
堅持隨軍家屬指令性安置和貨幣安置相結合,安置率達100%。
在向實現高標準小康的進程中,海門各鄉鎮、園區都創辦了“優撫對象奔小康培訓中心”,廣泛開展送信息、送技術、送資金、送勞力、送項目活動,千余軍人家庭成為種養專業戶,近千軍人家庭辦起了小微企業,有500多戶成為致富明星。
(志愿者帶著小朋友一起慰問抗戰老兵)
對待極個別的特困家庭,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榮立二等功而生活特別困難的退伍軍人家庭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作為各級領導干部的重點幫扶對象。
讓最可敬的人成為最光榮的人,讓最辛苦的人成為最幸福的人,在海門已成為現實。海門榮獲“全國愛心獻功臣先進市”光榮稱號。
2013年,海門作為江蘇省唯一的縣級市與井岡山茅坪新村開展“聯學創新理論、聯創先進組織、聯建文明建設”的“三聯”活動。計劃用3年時間幫助茅坪新村實施道路硬質化、危橋安全化、水網通暢化、公墓標準化等實事工程,讓海門雙擁大旗飄揚在井岡山上。
雙擁之花常開不敗的奧秘
從首創“軍人家庭服務中心”以來,海門一屆屆地方領導、一代代人民群眾、一批批部隊官兵接力傳承,創造了一個個海門雙擁品牌。
從“故鄉指導員”到“雙擁基金會”、從“軍人家庭奔小康培訓中心”到“科技擁軍服務中心”、從“揮軍優屬協會”到“擁軍優屬志愿隊”、從“軍地法律咨詢服務部”到“軍人軍屬法律援助中心”……不斷為雙擁工作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2012年,海門市區劃調整后,村級組織減少了,擁軍對象任務卻在增加。為解決這一矛盾,海門采取由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全市農村、街道居委會設立400多個“擁軍服務崗”,有6萬多名志愿者參與為轄區軍人家庭服務,確保了雙擁工作的常態化。
如果說海門“軍人家庭服務中心”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的新創舉,那么海門“涉軍維權”工作則是新世紀飄揚在神州大地上的一面鮮艷旗幟。
(舉行優秀兵媽媽表彰會座談會)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維護國防利益和軍人軍屬合法權益”成了擁軍優屬的一個新的聚焦點。海門先后出臺了《關于做好維護國防利益和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把涉軍維權工作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和平安建設范疇、納入社會創新管理目標考評體系。
海門建立的“組、辦、庭、站、所”維權工作組織模式在江蘇首創,形成了橫向到黨政軍各部門,縱向到市鄉村三級的維權工作網絡,打牢了維權的組織基礎。
在涉軍維權中,市法庭堅持快立、快審、快執行、快回訪、快反饋,立案、審理、結案、執行“四優先”。市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做到“一個大門進來,多個窗口服務,一幢樓內解決”。 海門市還開辟了網上維權綠色通道,做到問題網上反映、調解網上指導、維權網上完成,使涉軍維權更快捷、更方便。
據統計,幾年來,海門先后發放“法律援助卡”2萬多張,組織法律進軍營活動50多場(次),受理的207件涉軍案件和糾紛百分之百得到解決,累計為軍人軍屬挽回經濟損失600多萬元。
南京軍區、江蘇省軍區、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海門涉軍維權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并轉發了其經驗做法。中央和地方的相關媒體報道了海門的經驗。2014年4月29日,解放軍軍事法院和南京軍區政治部聯合調研組專程到海門調研涉軍維權工作,對海門涉軍維權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海門成為首屆“全國維護國防利益和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工作先進單位”,海門人武部受到中央政法委和總政治部聯合表彰。
形成全民擁軍的文化自覺
海門是全國著名的“教育之鄉”,為開展國防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們緊緊圍繞“與全民教育融合,推進教育對象全員化;與先進文化融合,促進教育形式多樣化;與時代發展融合,加快教育陣地現代化”,形成全民擁軍的文化自覺。
突出抓好領導干部、青少年學生和民兵、預備役三大人群,實施國防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進軍營“六進”工程。
(幫助官兵培訓實用技術)
海門不斷加大教育陣地建設,投資一百多萬元建設了國防教育基地,先后把海門城市規劃展示館、張謇紀念館、海門烈士陵園、疊石橋家紡博覽館、雙擁文化廣場等建成了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場館,近三年來,接待參觀者超過10萬人次。
群眾喜聞樂見的“海門之夏”每年舉辦20多場,插入了很多與國防相關的文藝節目。遍布城鄉的40多個民間藝術小分隊,成了國防教育的輕騎兵,自編自演了許多國防教育的優秀節目,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國防教育知識。
與此同時,海門市緊跟形勢、緊貼實際,研究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大力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特別是近年來,堅持富民強市與興武強兵的有機統一,從經濟、科技、交通、人才等方面推進了一系列軍民融合發展措施,全市共有12家重點龍頭企業與軍工單位建立了緊密戰略合作關系,其中,通光集團、華海船舶等企業與軍方與展開了技術合作。
海門還組織開展“學典型事跡、走典型之路、創典型業績”等系列活動,先后推出了擁軍優屬企業家潘達新、海門街道海南社區社會組織擁軍等先進典型,發展了中南集團、希諾公司等基層擁軍新典型,培育了通光集團、興達貝妮夢等軍地融合式發展先進企業。近年來,該市共表彰110個先進單位、164名先進個人。
(與消防大隊官兵共度端午)
除本市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外,手機報、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成了海門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形成了全要素、多領域、高頻率的宣傳教育局面。
子弟兵傾情建設第二故鄉
群眾把官兵當親人,官兵把駐地當故鄉,真誠回報第二故鄉人民的深情厚意,為海門實現“兩個率先”出力流汗。
駐海部隊積極融入地方發展大局,充分發揮服務發展的生力軍作用。他們與駐地20多個單位結成共建對子,實施國防教育共教、社會治安共防、富民強村共抓、公益事業共辦、重險難事共幫等“五共工程”。近5年先后出動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3萬多人次,車輛裝備2千余臺次,參與城市綠化造林、河道整治等10多項重點工程建設。
他們充分發揮重大任務的突擊隊作用,特大災害沖鋒陷陣、重大活動保駕護航、突擊任務連續作戰。在支援省道335線“百里生態建設”中,500多名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吃住在工地連續奮戰,高標準完成任務。近五年來,他們出動13.5萬人次,參與滅火、搜集遇險活動和青奧會、亞青會、省運會、遠海護航等重大活動,搶救被困人員624人,搶救財產價值超9000萬元,挽回直接經濟損失2600多萬元。
他們充分發揮軍民關系的連心橋作用,連續多年開展“雙帶雙扶”活動,先后為50多戶困難群眾捐款5萬多元,捐資捐物折合人民幣8萬多元,積極參與“一對一”助學活動,先后幫助526戶農民脫貧致富,幫扶困難學生1300余人,其中有400多人上了大學。
(海門市社會福利院孤兒當兵后,休假歸來反哺福利院孤老)
他們充分發揮和諧構建的先行軍作用,先后為地方黨、政、群團軍訓122批次,作國防教育講座20多場次,受教育者超過萬人。與地方共同建立“軍警民社會治安聯防隊”,積極主動參與社會治安工作,促進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沒有駐軍官兵的有力支持就沒有海門美好的今天,已成了海門干部群眾的共識,凝成了海門軍民難以割舍的魚水深情。海門也因此先后兩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縣”的稱號,八度蟬聯“江蘇省雙擁模范城”。
今年4月份,《中國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報告》發布了“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榜單,海門市名列其中,位居第27位,蘇中蘇北第一位。
江海孕育未來,夢想展翅飛翔。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海門軍民正響應時代呼喚,匯聚強大合力,促進融合發展,不斷書寫“愛我人民愛我軍”的嶄新篇章! (新華 國童 海軒)
共享單車違停 交警首貼“罰單”
江心洲:多措并舉治水 助力生態洲島建設
樂跑山水親自然 森林氧吧益健康
孟津縣政協主席牛中原調研指導鳳凰臺村脫貧工作
富陽要建5個杭派民居示范村 4月26日起大杭州范圍內市民龍門古鎮免費玩
全國首創 “軍人家庭服務中心”,江蘇海門“雙擁之花”絢麗綻放
“取經 ”遂寧:在城市的喧囂中創造寧靜
透視中美華盛頓經貿磋商成果傳遞的積極信號
文山州“十個一”豐富扶貧日活動
昌邑區加強企業人防建設 切實服務安全生產
秦皇島開發區兩家企業項目獲省級科學技術獎
“淘愛99”公益項一年來共籌得善款26萬元
“湘酒”工匠胡殿亮:簡單的事重復做,重復的事精致做
市食藥監提醒:消費者勿盲目自制飲用藥酒
召開營商環境監督員座談會
加強聯動監督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東棚板社區邀請醫療志愿者進社區為轄區居民開展義診
市工商聯聚焦主責主業促超越
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首日漳州300人申領
武陵源:“愛心手機”情暖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