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習俗是否應因時而異與時俱進?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清明節假期,這一話題再度引發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也是感恩節,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面對這個社會,才能將最好的品質傳承下去。清明掃墓的內涵“在今不在故”,隨著時代變遷,不妨創新掃墓祭祀形式。只有將中華民族勤勞節儉、孝老愛親的優良傳統融入生活、深植于心,才能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更好地傳承優良傳統,好好活在當下。
清明假期3天一直在路上
張美(化名),出生于1989年,是“第三代濟南人”,她的祖父與外祖父年輕時來濟南定居,如今均已離世,而埋葬地點也不在同一城市。張美對記者說:“我的外祖父與外祖母是臨沂人,按照傳統習俗,去世后安葬在老家。”
親人“葉落歸根”,卻給子女帶去了麻煩。張美說,今年清明節小長假第一天,她就跟著父母自駕前往臨沂市莒南縣十字路鎮的劉家扁山。“早上8點出門,到了老家就11點了。草草吃個午飯,下午掃墓。全家人在親戚家住了一夜,第二天啟程回濟。”然而,這并不是結束。第三天,張美一家人還要去位于濟南的祖父墓地進行祭奠。“我這還沒有算對象家里的掃墓情況。一般我們都會安排在提前一周去,不然時間確實錯不開。”
無獨有偶,老家在長清區的市民趙女士說,自己的祖父母安葬在老家,每到清明節來臨之時,一般會“全家人出動”。“我和父母先去給祖父上墳,第二天我在家帶孩子,我對象開車帶著我的父母去給姥爺上墳,每年都是這樣。”她說。
今年35歲的李贊是青島人,大學畢業后就跟隨丈夫來到濟南工作,如今,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同樣有著清明節奔波掃墓的煩惱。4月8日,記者見到李贊時,一家人剛剛趕回濟南。她說:“我父親在2009年時去世,這些年來,除了生孩子那年我沒去,每年都要回青島給父親掃墓。”今年,丈夫開著車,一家四口又回到了青島。“我這還算近的,堂姐一家要從北京趕過去,而堂妹則要在美國趕回來,她們比我更辛苦。”不過,李贊認為,回家拜祭父親是兒女應盡的義務,雖然勞累,但也能借這個機會一家人團聚在老人身邊,“我們叔侄姐妹各自遠嫁,甚至過年也沒法聚聚。一家人能夠借清明節這個機會團聚,累也值得。”
“90后”濟南市民張東瑤也要在清明節期間奔波幾處為老人掃墓。她說:“我們上午要在市區給爺爺奶奶掃墓,下午還要趕到南部山區給姥爺掃墓。借這個機會可以和親戚聚一聚、挖挖野菜,就當是春游了。”
與故人“嘮嗑”表達思念
張美、趙女士以及李贊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奔波幾處地方,為過世親人掃墓。
張美說,都是自己的長輩,“哪里不去也不好”。不過,她也告訴記者,父母勞累了一年,每年清明節的時候是與老人最親近的時候。“父母有著自己的煩惱,他們也需要有傾訴的對象。每每這個時候,我能深刻感受到父母與祖輩們的‘接觸’。”張美回憶,在老人墳前,父親和母親會擺上12個小菜,拿出鮮花和白酒,
恭恭敬敬地鞠三個躬:“爸、媽,我們過得很好,兒女們很孝順。生活也很富裕,不愁吃穿,你們別擔心。”張美認為,只有這個時候,他們才能毫無顧忌地釋放心中的思念。
出生于濟南的薛先生2002年就離開濟南到澳大利亞上學,目前已定居在大洋彼岸澳大利亞墨爾本。今年清明節,正是薛先生祖父去世10周年,他帶著7歲的女兒回國,為她的曾祖父上墳掃墓。薛先生認為,清明節的祭掃活動是感恩的表現,應該讓孩子親身感受一下這樣的祭祀文化,培養孩子感恩之心和對生死的思考,同時能夠讓孩子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家族的故事。
慎終而追遠 好好活在當下
傳統觀念中,人的一生不僅包括有尊嚴地生,也包括有尊嚴地死和死后被有尊嚴地對待。因此,國人不僅珍愛活著的生命,而且尊重逝去的生命,慎終而追遠。在“生,祭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要求中,不僅是對前人的感恩,也是對逝去生命的尊重。
北京聯合大學研究院張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清明是否有人掃墓成為判定生命是否延續的一個標準。清明節,是生者與逝者的對話,掃墓讓生者在當下想起逝者,意識到在連綿不絕的生命鏈條上,自己只是其中一環。清明節,還是對死亡和生命的并置,它將“向死而生”的矛盾赤裸裸擺開了給人看。“該怎樣活著”必然成為一個置身于其中正常人的追問。
隨著“移風易俗”、“綠色殯葬”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厚葬奢祭”的現象已很難再見,但人們對于掃墓的“儀式感”仍然十分重視。“盡管民間給予祭祀的時間是固定的,但是人們可以靈活地掌握祭祀的時間,在‘規矩’之內靈活掌握。”張勃說。
濟南電視臺首席節目主持人、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張慶表示,清明節也是踏青節、寒食節,它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能成為一個節日,足以證明它的重要性和意義。張慶認為,清明節也是感恩節,人的一生最應該有的品質就是感恩,當前社會最應該推崇的也應該是感恩。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面對這個社會,才能更有心、更用心地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才能將最好的品質傳承下去。清明掃墓的內涵是“在今不在故”。追溯本源,通過掃墓祭祀懷念故人的同時,傳承故人的優點,好好活在當下。
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隨著時代的變遷,可以不斷創新掃墓祭祀的形式,將中華民族勤勞節儉、孝老愛親的優良傳統融入生活、深植于心,才能更好地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今年,濟南殯儀館推出的網絡祭掃瀏覽量達到50余萬次,留言1000余條。張美與趙女士也紛紛在網上表達了自己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之情。
原標題:掃墓祭祀懷念故人不在形式在內涵 優良傳統深植于心才是最好的傳承
我市即將開通“天津—景德鎮—海口”航線
包頭首開珠海航線 江西航空公司布局包頭市場
一對在麗水經濟技術開發區頻繁作案的夫妻被開發區警方抓獲
桂陽:彭生智主持召開十二屆縣委第四輪巡察工作書記專題會
今日大暑本周洛陽仍是“桑拿天”最高溫38℃
市民認為掃墓祭祀懷念故人不在形式在內涵 優良傳統深植于心才是最好的傳承
梁弄建設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之路
我市成功舉辦全國梨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現場會
我市赴棗莊市核驗工貿行業粉塵防爆專項整治情況
省第四環保督察組轉辦煙臺第六批信訪件邊督邊改情況公布
成人高招術科類專業加試9月21日報名 9月22日-23日考試,10月17日可查詢成績
蚌埠市局(公司)召開三季度第二期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
市聯排聯調中心簽訂意識形態工作目標責任書
淄博一濕地迎來水鳥越冬
踐行普惠金融,共享發展成果
順昌一中舉辦心肺復蘇知識培訓
記者再次協調 美容院退還楊女士2.3萬元
聚焦春節“囧事”“頑疾” 多部門多舉措齊發力
寬甸縣召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
南京市新增2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