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技術,也出不了重力,只能幫廠里曬曬粉條,一天才掙50多塊錢,不像獻英姐體力好懂技術,她洗粉條一天掙100多塊哩。”7月28日,天朗氣清,擺曬好粉條,在地頭樹蔭下休息納涼的虞城縣劉店鄉盧營村貧困戶寧翠蘭,指著從晾曬的粉條叢中往外走的孟獻英,高興地告訴記者。
近年來,該鄉科學引導、實施貸款融資、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務,全力促進產業興旺,為盧營村的紅薯粉條加工小作坊增加科技含量,走機械化、工廠化、集約式生產的道路,并逐步擴大規模、延伸產品鏈條,增強商標意識、擴張市場,從騎自行車沿街穿村叫賣,轉向了大批訂單、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產品遠銷新疆、內蒙古等20多個省市和地區。但這只是該鄉以粉條、木條、面條“三條”促進產業興旺,拓寬富民增收路,打好脫貧攻堅戰,帶領群眾奔小康中的“一條”。
一看粉條拓富路
'
“紅薯干子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這句歌謠,如今在盧營村已成為當年保全村民生命的苦澀記憶。正在指揮打包裝車的村扶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盧淵懷介紹說,該村的粉條加工已有百年歷史,素有“粉條之鄉”的美譽。改革開放以來,方圓20多里的村民種的紅薯都往這里送。尤其是脫貧攻堅以來,“離了紅薯俺村的產業沒法興旺,俺莊增收搞不活,現在簡直是俺村增收的‘金條’啦”。
“現在是淡季,只開了60口鍋,每口鍋用工20多人,每天1200人做粉條,俺在這里抬抬手、添添瓢,一天能掙200多元。”56歲貧困戶盧淵放,邊添瓢邊給記者搭訕。目前,在劉店鄉以盧營村粉條加工基地為核心,輻射周邊的盧閣、丁河樓、畢營、盧莊等村,建有粉條加工小微企業150家,冷庫42座,每天生產粉條300噸,由60輛大卡車運往全國各地。帶動周邊2000多人就業,其中600多人為貧困戶,人均年增收1.8萬元。
“粉條加工已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三條’主導產業之一。當前必須拉長產業鏈條、轉型升級、規范市場,才能促進產業興旺,帶動更多農民以粉條加工相關產業拓寬致富路。”正在盧營村檢查產業脫貧工作的鄉黨委書記張自立說,他們正在對全鄉的粉條加工企業進行科學規劃,扶植一批成規模有活力的,帶動一批有發展后勁的,規范取締一批沒有后勁的。為此他們引導成立了粉條加工協會,加強商標注冊,對粉條生產、加工、銷售進行規范管理。
二看木條連市場
踩著夏日陽光,剛接近丁河樓村,就聽見村里傳來拉鋸聲和來回穿梭送舊檁條、運加工條的車輛轟鳴聲,它們交織在一起,成了該村特有的幸福增收曲。“電鋸聲、機械聲,聲聲入耳成富民曲;舊檁條、新木條,條條進出連大市場。”該村第一書記李明脫口而出一副對聯。
該鄉整合資源、因勢利導實施一村一策,拓展返鄉青年創業平臺和政策,引導丁河樓村返鄉青年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廣泛參與村集體產業發展,規范傳統產業,提高科技含量,增強市場化程度,補齊并延伸傳統產業鏈條,促使村企業由粗放型、散亂型向著規模化、工業化、集約化鄉鎮企業發展。目前,丁河樓、丁廟、張莊等村的企業呈井噴式發展,新增粘板廠26家,日產木條26萬捆,每家小微企業帶動3—5人就業,帶動4000農民增收,其中700余貧困戶人均年增收1.2萬元。正如鄉長蔣青松所言:“舊檁條拉進丁河樓,條條都變增收路。”
正在安裝調試粘板機械設備的返鄉創業青年袁海鷗和袁雷松介紹說,他們是被鄉里的返鄉創業脫貧攻堅好政策吸引回來創業的,在第一書記、“名譽村長”和鄉村干部多方協調下,創辦了虞城縣開源木材有限公司。根據鄉里村里的規劃,下一步將吸引常年在外干裝修的人員返鄉,建立裝修隊,延伸產業鏈,增加裝飾木條加工線、面板粘合車間、成品門加工車間,由自行銷售轉向訂單生產,把鋸木條延展到家居服務,送到千家萬戶,從小微企業轉型升級成長為工業區集約化的村集體企業。
“海鷗和雷松是俺村帶頭人啊。關鍵是鄉里的引導給村民找到了發財路,讓俺村的在外務工青年回家有了用武之地,他們把鋸木條發展到成品門,讓村民增收的路子更寬了,利潤一下子翻了好幾倍,俺村的產業不興旺都難!”村支書袁欽傳驕傲地說,目前該村有木條加工小微企業86家,精準扶貧以來,鄉里幫助新增25家,年產值3200萬元,帶動320人就地就業。這倆孩子的做法延長了木條加工產業鏈,解決了15個貧困戶家門口就業,每年每戶增收2400元,去年年底給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分紅800元。下一步,第一書記正牽頭引進鄭州鐵路局鐵路綠化項目,建設林業、苗圃種植基地,再引進柳條編織工藝供應鐵路局柳筐之需,多產業保證村民增收,“收入高了,日子好了,我這支書也好當啦”。
三看面條增收入
走進興旺面粉廠,感覺冷冷清清,很不像之前鄉黨委書記所說該廠日產60噸面粉、可滿足全商丘市人一天口糧的熱鬧繁忙景象。正詫異間,一位60歲樣子的農民邊打掃衛生邊朝我們走來。我們表達意思后,他禁不住笑了:“幾年前都這樣冷清了,都機械化了,裝車卸車不用人工,整個廠經常上班的也就四十幾個人。但是,麥季光來這里送糧食的大卡車,在大路上能排二三里地遠,白天黑夜不停地收,也得半個多月哩。”
“李師傅,我正接待客戶,您請記者同志到辦公室來吧。”廠長鄭彩蓮拉開窗戶跟我們打招呼。李師傅是該廠所在地張莊村貧困戶李興義,在這里看大門、打掃衛生,每月能掙2800元左右,是廠里30個貧困戶工人之一,也是跟廠里簽訂小麥種植回收訂單的近千家農戶之一。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該廠實現了生產智能化、產品精細化,3年前就從單一產品發展到精面粉、水餃粉、面包粉、蛋糕粉、方便面粉等產品,還建立了各種面條加工廠。
在劉店鄉,除了興旺面粉廠外還有新旺面粉、天成面粉廠,日產高級粉、水餃粉、面包粉、蛋糕粉等幾十種優質面粉2000多噸。興旺面粉廠是國內面粉加工百強企業之一。3家面粉企業都走訂單農業之路,與農戶簽訂優質麥種植、每斤高于市場價0.1元的收購合同,讓農戶畝均增收100至200元不等,人均增收2萬余元。
“這個廠不光生產面粉,還給農民簽合同收購糧食,把面粉變成各種各樣的面條,讓農民的日子就像掉進了蜜罐里。”新旺面粉廠零工、劉店村56歲貧困戶葉修興,邊擺放面袋子邊表達自己的幸福感,“現在政策好,農民機遇多,咱新時代農民的日子和以前比,天壤之別啊。”
“在全力貫徹新時代新思想推進鄉村振興的大道上,我們通過脫貧攻堅戰實施一村一業,以‘三條’產業‘接二連三’推進種植、加工、銷售規范化、品牌化、市場化、集約化,加快建立現代鄉鎮經濟體系,促進產業興旺,讓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劉店鄉黨委書記張自立信心滿滿地說。
龍山路燃氣鑄鐵管改造工程完工
川南城際鐵路瀘州段順利推進 尖山坡隧道有望年底貫通
平城區生源地助學貸款本月起可申請辦理
車俊參加寧波代表團審議
眾民營企業家齊聚冰城 探討新時代企業責任擔當
虞城縣劉店鄉:產業興旺看“三條”
紹興超九成出入境貨物實現“秒放”
關于對東莞市體育社會組織前置審查的公示(第八批)
【脫貧攻堅看甘肅】牦牛從高原走向全國 甘肅安多集團帶領貧困戶“摘窮帽”
十堰柳林小學千余學生簽名拒絕校園周邊“五毛食品”
路橋助推小微企業優化升級
海口大坡鎮積極宣傳健康知識 助力創建幸福家庭
市政協委員、市房管局局長夏先義: 支持市民住房剛性需求 試點建設共有產權住宅
灌南縣實現創省“星”級敬老院全覆蓋
138個城市在試行 唯獨東興受青睞 ——央視關注東興市場監管模式的背后
省農業廳領導到夾江縣調研督查農機化工作
市委書記張岳峰督查高考保障工作
蕪湖市政務服務中心啟動國家級標準化建設試點
徐水區崔莊鎮開展學習貫徹“區委二屆五次全會精神”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進會”
新城區環境保護局開展2018年綜合治理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