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高云龍 通訊員 劉登書 吳繼華)宿遷市湖濱新區曉店鎮峰山居委會建檔立卡低收入戶蔣玉榮流轉自家土地后,應聘到峰山桃園做工。“不說土地租金,每畝每年上千塊,我還有工錢哩,每個月兩三千塊!”說起鄉村振興,蔣玉榮喜不自禁。
峰山居委會黨支部副書記王宗軍告訴記者,峰山桃園目前有近百畝地,種植春雪、美翠等優良品種桃樹,次第成熟,每到周末有五六百人前來采摘,成片桃樹林更讓農田變身“桃花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市湖濱新區黨工委書記唐元凱表示,市委提出要在推動鄉村振興上解放思想,著力解決“三農”發展滯后的問題。針對當前市湖濱新區存在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民收入不高等問題,他們將加強鄉村振興工作的系統謀劃,進一步明確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核心舉措、保障機制,解決好思想認識層面的問題,在鄉村振興上實現更大突破。
農業如何強
——實施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行動,堅持運用工業化思維進行整塊開發,進一步突出產業鏈培育,著力構建鄉村產業體系
黃墩鎮李甸居委會地處黃墩湖滯洪區,共有居民665戶、2980人,耕地3685畝,曾是典型的傳統農業村,居民進行稻麥輪作,勉強夠溫飽。后來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優勢,引進水產養殖業,并逐步升級,現已打造黃墩湖大閘蟹,達到了國家級綠色水產品標準。
推動鄉村振興,關鍵在于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市湖濱新區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行動,堅持運用工業化思維進行整塊開發,進一步突出產業鏈培育,著力構建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數據顯示,該區僅去年已新建設工業化循環水養殖基地3260畝,建成高效循環養殖水槽面積8600平方米,占全市工業化循環水養殖面積的50%以上;新建成休閑旅游種植面積1萬畝,全年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4萬畝,累計規模達到5.9萬畝。
“產業振興,不僅要在農村產業規模上做文章,還要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高質量發展。”唐元凱說,該區去年還先后引進通威、世昌、文海、大北農等農業龍頭企業5家,培育家庭農場集群2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6家,認定“三品”產業基地2萬畝。
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管理方式正在市湖濱新區發生質的嬗變。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必將有力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做優做強農業。
市湖濱新區將繼續圍繞創建國家級生態健康漁業產業園,推動黃墩鎮、皂河鎮大力發展現代漁業。重點做好“兩端”,一端做“產品”,大力推廣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模式,一端做“市場”,依托京東、北控,打通“線上+線下”營銷。
此外,打造都市農業板塊。圍繞全域旅游戰略,依托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駱馬湖國家農業公園,推動曉店鎮、井頭鄉加快農旅融合,一方面開發特色農產品、旅游伴手禮,一方面做“旅游”,開發農田景觀、農事體驗、健康養生等旅游產品。在宿新路以東塘湖片區,市湖濱新區還將著力打造稻麥良種繁育板塊。大力推廣“企業+農戶”模式,瞄準市場、精塑品牌、培育龍頭,依托大華種業、瑞華種業和塘湖良種場,輻射帶動周邊村居開展良種種植。
農村如何美
——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過去,村里都是旱廁,冬天還好一些,到了夏天,那個味兒,蒼蠅是到處飛。”皂河鎮三灣村村民孫波感嘆,經過改廁,沒有“廁所味”的三灣村住著更舒心。
“小廁所,大民生”。市湖濱新區高度重視農村“廁所革命”,已累計投入800余萬元,改造農村廁所2.09萬戶,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了90%。同時,還穩步推進農村公廁提檔升級,在農民集中居住區、人口密度較大的保留村等處布點建設一批二類標準的水沖公廁,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當被問及心目中美麗鄉村的模樣,孫波說:“沒有味,河水是清的,看不到垃圾,這就是我們需要的。”
美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意。“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唐元凱說,堅持綠色發展,該區嚴格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不斷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努力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以“263”專項行動為抓手,強力推進環境突出問題整改,該區已拆除污染養殖場22家,整改提升規模養殖場23家,實現區、鄉、村三級河長制全覆蓋,常態化管護提升水環境。截至5月6日,駱馬湖拆圍共簽約198戶,簽約圍網拆除面積3萬多畝。實施全域秸稈禁燒,實現上級督查和衛星監測火點零記錄,完成秸稈全量化還田、土地深翻20.6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98%以上。
不僅解決問題,還提升綠化水平。該區因村制宜,科學造林,開展綠化,僅去年就完成成片造林0.31萬畝,其中“三化”樹種面積0.16萬畝。今年還將集中力量做好農村增綠工作,完善全區沿河沿湖防護林網絡,計劃完成“三沿”生態成片造林1300畝,新增成片造林1800畝,進行楊樹更新改造4600畝。
為建設美麗鄉村,市湖濱新區更注重在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布局上下力氣,以鄉村振興示范點打造為突破口,加強對全區46個行政村居、268個自然村莊的分類梳理,適度推進小村并大村、小莊并大莊,重點突出建筑“農”味、田園風貌和鄉愁鄉韻,留住鄉村記憶。
農民如何富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為富民強村增添新動能、注入新動力
數據顯示:市湖濱新區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428元,增長9.6%;實現1525戶4919人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脫貧,累計脫貧率52.3%;46個村居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新增7個以上,全年集體經濟收入累計達1243萬元,省定經濟薄弱村黃墩鎮馬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超前實現“新八有”目標。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為了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市湖濱新區用好改革這個法寶,推動土地向資本轉變、人才向農村聚集、金融向農村拓展,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激活農村發展要素。
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增收。該區去年累計發放小額貸款1749萬元,充分發揮了小額擔保貸款促創業帶就業的倍增效應;同時,常態化開展“三進三幫”活動,共走訪農戶3.54萬戶,實現干部聯系農戶全覆蓋。
創新投融資體制,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市湖濱新區加快推進投保貸、政策資金及平臺建設,全力支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在股權投資、風險保障、創業貸款、融資擔保、產業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
同時,統籌推進同一鄉鎮范圍內村莊建設用地布局調整試點,扎實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設,穩步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讓農村土地、農房等“沉睡”資源資產充分活起來。
富民強村,關鍵要做好人才文章。該區既注重從機關優秀年輕干部、返鄉創業大學生、致富帶富能手等群體中選拔和培養、鍛造“雙強雙帶雙創”型村居書記隊伍,還大力培養新鄉土人才,扶持培養一批身上有本事、手中有絕活的“土專家”“田秀才”。
推進鄉村振興,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標準,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市湖濱新區正以解放思想之動力,激發高質量發展之活力,力求實現鄉村振興之突破,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立新功!
人大代表丁烈云:武漢可探索“嘟嘟訂船”
東北電力大學舉辦第七屆“民族風?家鄉情”民族風采大賽
北京地鐵19號線一期預計后年完工
青島路中學:青青學子夢,歡樂中國年
江湛高鐵票正式開售 火爆如春運
宿遷:書寫鄉村振興湖濱篇章
省人大到林甸縣開展扶貧慰問調研
市交通運輸局召開市直交通運輸系統文明創建調度會
借鑒先進經驗全力突破發展
英網站公布俄前特工中毒案第二名“嫌疑人”身份
浙報關注:幸福滿城鄉 歸夢入平湖——平湖鄉村振興啟示錄
汛期臨近 市郵管局加強監管保寄遞渠道暢通
鄖中教師患白血病 師生校友伸援手輕松籌4天籌款近50萬元
鎮平縣:鎮平:“玉鄉英才行動”助力脫貧攻堅
靖州開展惠農補貼“一卡通”專項治理
江蘇長江商業銀行揚州分行給客戶再送春天的祝福
會同多部門聯手護衛校園公共衛生安全
市圖書館舉行“悅”讀營親子閱讀活動
延平區梅山街道超驤社區開展文明安全教育進校園活動
首屆中國玻璃器皿博覽交易會暨文化藝術節在祁縣召開